头像

剥离非核心资产,“中国瓣膜第一股”聚焦主业的价值重塑

2025-11-20

2025-11-20

围绕医疗器械赛道,市场上始终存在两类叙事:一种着重放大周期压力、政策扰动与价格下行;另一种则将视角放得更长,基于产业趋势与临床进展,观察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


在启明医疗身上,二者交汇成一种复杂但值得拆解的图景。复牌以来,公司围绕“利润化”与“国际化”两条主线推进组织重建、非核心业务剥离、降本增效与债务结构改善;同时,“四瓣一体”战略正在进入成果逐步兑现的阶段——Cardiovalve完成150例入组并在伦敦瓣膜会首次发布125例中期数据,Venus-PowerX的全球确证性临床试验稳步推进,VenusP-Valve在美国IDE临床的稳步推进在全球多个市场加速放量。


把这些切面联结起来看,公司正在把证明型临床证据转化为可规模落地的商业能力,这本身就需要时间与资本的匹配——企业的短期资产处置与财务安排,恰恰是这一链条上必不可少、且合乎逻辑的步骤。而集采这个讨论已久的话题,放在瓣膜赛道的渗透率背景下,也显得更像一场“扩大市场容量”的结构性变化。


在产业趋势与企业自身轨迹交织的节点上,理解启明医疗的真正路径,需要跳出单一事件,以更大的时间维度和更完整的逻辑链条观察其战略执行。


01

产业园等非核心资产剥离的底层逻辑


战略承诺一经提出,执行便成了检验其可信度的标准。


早在复牌之初,启明医疗便提出要着手剥离滨江健康产业园这一重资产项目,2025年投资者关注启明医疗的三件大事也集中在Cardiovalve能否达成合作、非核心资产的剥离以及未来的融资规划


在2025年中报后的业绩交流会上,启明医疗管理层再次强调了未来12个月现金流补充规划,其中包括处置非核心业务,即产业园以及历史投资中与瓣膜业务协同性不强的少数股权投资。


非核心资产往往占用管理与资金资源,尤其在核心产品临床和国际化投入密集的阶段,与核心瓣膜业务脱节的资产会显著影响投入资本回报率。资产处置带来的现金回笼,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补充现金流”,更在于将资源重新配置到核心瓣膜业务,使资本回报路径更加清晰。同时,这类动作能有效提升资产周转效率,使公司的经营质量进一步提高。


11月11日,启明医疗发布公告,已与杭州滨江城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总代价约3.75亿元出售位于杭州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建项目,连同相关土地使用权,交易将待股东大会批准后生效。

根据公告披露,启明医疗本次产业园出售在扣除相关税费后,预计可获得净款项约3.44亿元人民币。该笔资金中约2.65亿元将用于偿还产业园对应的建设贷款,剩余约7,860万元将补充公司日常营运资金。通过此次处置,公司不仅可避免未来约7亿元的产业园建设投入,还通过清偿相关贷款直接减少利息支出,显著降低财务杠杆水平,从而同步实现改善现金流与优化有息负债结构的目标。


这笔交易一方面将会来带增量现金流的补充,另一方面,会显著优化公司的债务结构,大幅降低财务杠杆,释放出更多的银行授信额度,是公司在2025年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落地。


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在国际化临床与注册阶段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属性,而资源错配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在产品管线的研发、临床、注册及商业化能力上。在当前的经营环境中,将有限资源配置于回报率较低的重资产产业园业务并非明智之举。启明医疗在复牌后的战略调整期间,主动剥离非核心重资产业务,降低财务杠杆,将资源聚焦于瓣膜主业,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财务信用水平、改善财务健康度,并降低运营不确定性,是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务实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称,该笔建设贷款偿还的直接效果是减少未来两到三年的利息支出,更重要的是,偿还贷款将显著改善公司的有息负债率,在当下低利率环境下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更多的银行授信额度,为公司通过未来的银行融资将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于需要在最近几年密集推进海外注册、关键临床以及供应链升级的企业而言,稳健的资产负债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启明医疗近期公告,通过与产业基金协商一致,已将复牌后取得的1.5亿元人民币可转换债券到期日从2026年3月延后至2027年3月。此举将原属短期债务的1.5亿元融资转为长期负债,有望进一步优化公司债务结构,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结合此前对产业园资产及相关长期建设贷款的剥离,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反映出公司在既定战略指引下,正积极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是落实聚焦主业、提升财务健康度的必要举措。


02

集采背景下的新机会


压力从来不是唯一变量,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调节结构、重塑曲线。


众所周知,启明医疗也身处集采带来的行业性压力漩涡之中。但是与药品集采不同,以往的器械类集采经验表明,器械集采带来的主要是结构性变化:市场容量被打开、医院准入速度加快、手术量更容易形成上升曲线,这给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会。


首先,瓣膜疾病的临床需求旺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疾病持续高发,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正在成为各国医疗系统的重点关注对象。然而,在中国,无论是TAVR还是TMVR/TTVR,渗透率都处于成长初期阶段,但预计未来将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集采带来的价格下降可以显著提升可及性,使更多省份和医院更快开展介入治疗,形成由“价格变化”带来的实际“市场扩容”。


其次,对于具备成本优势、供应链稳定、自制率较高、创新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而言,这类结构性市场变化反而是争取份额的窗口期。启明医疗在过去一年持续推进原材料国产化、自制比重提升、供应链本土化,这些动作将成本敏感度降到更优水平,使公司在集采框架下依然具备竞争力,也具备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效率的潜力。


集采还带来一个关键变化:医生技术培训和医疗机构准入能力提升。当更多医院获得资质、更多医生开展瓣膜介入手术时,手术经验会形成正循环,市场整体容量会随之提升。这一过程在骨科、心脏支架等器械领域已被多次验证,而瓣膜行业本身具有更高的“技术依赖性”和“学习曲线效应”,因此集采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能更显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启明医疗的业务结构中,国内市场并非唯一增长引擎——另一条路径正在形成“稳定支撑”。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4,071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21.8%,较上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从市场覆盖来看,公司产品目前已进入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和拉美等67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海外超180家医院,上半年新增新西兰、印度和中国香港三个商业化地区。


换句话说,国际业务的持续增长,为公司在国内承接“集采时代”提供了天然缓冲,让公司的整体营收结构更具抗波动能力。


03

创新价值从潜力走向显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把握一家企业创新本质和核心增长点尤为重要。


启明医疗的“四瓣一体”战略在近期迎来了密集的临床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公司长期研发路径的系统性验证。


最受关注的是Cardiovalve项目,Cardiovalve是一款适用于二尖瓣与三尖瓣反流治疗的经导管介入瓣膜置换系统,其经股静脉入路方式较同类产品更具安全性。该产品三尖瓣反流适应症于2020年1月获美国FDA“突破性设备称号”,10月24日启明医疗官宣完成了全部150例患者的CE注册关键临床入组,并在伦敦瓣膜会上首次发布了125例中期数据。


英国伦敦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6日下午,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心脏中心(UKB)的Georg Nickening教授作为Cardiovalve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系统的TARGET研究者代表,在伦敦瓣膜会(PCR London Valves2025)主会场的“最新临床试验进展”环节中首次公布了题为“Cardiovalve TTVR系统在治疗三尖瓣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TARGET研究中期结果。数据结显示,Cardiovalve TTVR系统在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这一临床进展进一步验证了Cardiovalve的无限临床潜能。覆盖欧洲、英国、加拿大的30个中心的临床体系,使这组数据具备广泛的国际认可基础,也意味着其进入CE注册的节奏更加清晰。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Cardiovalve的价值释放路径也更具层次性。据2025年中期业绩会披露,Cardiovalve的价值释放将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2026年前以海外业务发展合作为主,探索临床与市场渠道;第二阶段拟于2027年上半年获批后启动正式商业化与规模化。这意味着它将承担起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角色,进入从“潜力项目”进入“业绩支撑项目”的转变阶段,有助于推动商业化矩阵多元化。


与此同时,启明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全释放全回收自膨干瓣Venus-PowerX的全球确证性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今年4月8日,其首次人体研究结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早期安全性与临床效果表现积极,显示该产品在治疗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方面具备可行性,中期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结果令人满意。Venus-PowerX采用启明医疗自主研发的特制干瓣,可在常温下保存,保存过程中瓣叶不易因脱水受损,且无醛残留,支持预装。其线控技术可实现瓣膜100%完全释放后仍可回收,有效应对TAVR手术中瓣膜错位与移位等长期难题,有助于精准定位,降低手术风险。


多个管线同时进入关键阶段,使启明医疗的创新价值不再停留在研发投入的层面,而是逐步显性化——临床可复制性增强、数据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市场准入路径更加明确,产品矩阵的商业化周期也开始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形成正向联动。在这个意义上,启明医疗的路径并不是单纯依赖某一款产品的波动,而是正在进入“多产品、多区域、多周期”的结构化增长序列。


可见,启明医疗正在经历一次从“系统性重塑”到“临床确认”再到“商业加速”的过渡期。短期动作无需过度解读,把这些放回更大的战略脉络中,它们共同为企业赢得了时间、降低了不确定性,并为下一阶段的增长提供了硬基础。启明医疗正在走的路径并不轻松,但方向明确,数据自证,且正在“利润化”与“国际化”的两条路径上重新站稳节奏。


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器械行业本身就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进入门槛高、验证周期长,对组织能力、技术积累、供应链韧性和资本管理都有极强要求。在这样的赛道中,企业越能把资源集中在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市场上,越能在行业成熟之际获得持续回报。

相关阅读

更多
  • 强强联手!富士推出首个手持式超高频3D 超声设备

    2022-02-28

  • 北美首个临床订单,联影“史上最强PET/CT”安装

    2022-05-23

  • 德国制造了世界最大医疗设备,重670吨四层楼高!

    2019-10-30

  • 世界首个白内障手术机器人,获3.7亿投资

    2022-07-27

  • 飞利浦新一代图像引导治疗平台Azurion通过NMPA认证在中国正式上市

    2019-09-09

  • 费森尤斯医疗4008A(TM)血液透析设备在华上市

    2019-09-20

评论

请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