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一张老照片:93年的MR收费,抵两月工资

2025-05-12

来源:器械之家

来源:器械之家

2025-05-12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张90年代的医院公告照片,列出了当年的MRI收费标准。


上面写道,自九三年二月十日起,MR收费调整如下:每扫描一部位收费800元,每增加一部位加收500元。公告落款似乎是铁医附院,也就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前身。

公告上还写着,复制片收费一张12元,铁路职工及14周岁以下儿童按8折收费,即640元一个部位。要知道93年普通城市工人的工资大约在220-380元之间,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工资可能更高,能达到400元左右。也就是说,当年一次MR扫查就要花费城市居民一到二个月的工资,普通人更是可望不可及。


有趣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的收入翻了十几倍,而如今的MR扫查收费较当年更低。


近期多地医保局发布指导价,各地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大幅下降。以广东为例,CT平扫/增强、磁共振等放射影像检查项目价格降幅达14%-40%,磁共振平扫的收费分为505元,比93年更低!


01

多地影像检查大调价


当年的收费高昂,主要归结于MR技术刚刚在我国普及。《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70周年的专栏文章中提到了具体的数据:我国自1985年引进MRI设备,到 1993 年MRI 设备的数量刚刚达到 200 余台。


中国医学影像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中国每百万人MR保有量已达到约12.4台,虽然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仅为美国的1/6和日本的1/4,但较90年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影像检查收费越来越亲民。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先后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超声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让其更清楚、收费更明白的同时,也推进价格趋于合理。


为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立项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在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的同时,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


近期,广东、上海、福建、安徽等多地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通知,对相关检查项目设立了指导价,推动费用大幅下降。


02

广东省:拍X光片不超50元/次

自4月30日起,广东规范整合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实行全省最高限价,同步废止现行的相关价格项目。


以“X线摄影成像”为例,该项目的全省最高限价为50元。同一次检查中,每部位的第二个、第三个体位各按照50%收费,同一部位如需拍摄三个以上体位,按三个体位收费。


CT平扫项目费用,由原来的每部位382-467元(含CT平扫、使用螺旋扫描加收等项目费用)下调至每部位231-286元,降幅达38.8%。


核磁共振平扫三级价格由平均每部位624元降至每部位505元左右,降幅19%。


上述《通知》还提到:实体胶片不再打包计入检查价格,患者对此确有需求且知情同意的,医疗机构可单独收取实体胶片费用。医疗机构如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相关影像检查应减收5元。


03

上海市:第二件半价;第三件2.5折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发布《关于规范调整本市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自4月30日起开始实施。


新版的收费项目规定,X线摄影成像多体位曝光的计价,最高不超过一倍,而三级医疗机构的价格标准为50元,也就是说不管多少个体位最多收100元。

还提出:


CT平扫+增强=只收增强费

CT多部位=第2部位5折/第3部位2.5折

MRI多部位=第2部位75折/第3部位5折


此外,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04

安徽省: 超过三体位不计费


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规范整合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自2025年4月28日起执行。


其中,X线摄影成像一个体位价格为40元,从第二个体位开始按25元收取,每个部位摄影超过三个体位的,按三个体位收费。也就是说无论部位多少,最高不超过90元。

CT平扫一个部位210元,超三个部位按三个部位计费。

磁共振平扫一个部位460元,超过三个部位按三个部位计算。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的,执行的相关放射检查价格减收5元。实体胶片不再打包计入检查价格,仅在患者确有需求且知情同意下方可收取费用,实体胶片按实际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


——


随着国内影像行业的发展,设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采购价格由千万元级下降到百万元级,甚至部分CT的价格打到了200万以内,不仅给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也为老百姓减轻了负担。不过对于影像设备厂商、胶片厂商而言,一轮轮降价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更多
  • 强强联手!富士推出首个手持式超高频3D 超声设备

    2022-02-28

  • 北美首个临床订单,联影“史上最强PET/CT”安装

    2022-05-23

  • 世界首个白内障手术机器人,获3.7亿投资

    2022-07-27

  • 德国制造了世界最大医疗设备,重670吨四层楼高!

    2019-10-30

  • 北航教授亲自挂帅,中国眼科手术机器人

    2022-08-17

  • 地表最强!11.7T磁共振首张图像来了

    2021-12-19

评论

请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