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首家,国产介入上市械企闯关

2025-05-08

来源:器械之家

来源:器械之家

2025-05-08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5月6日,归创通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归创通桥”)宣布,其已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将于5月9日起正式将“B”标记从股份代码中移除,成为港股首家成功“摘B”的18A高值耗材医疗器械公司。

资料显示,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港股18A”的概念由此而来。


此次归创通桥“摘B”不仅意味着归创通桥在市值和收入等方面达到了香港联交所设定的更高标准,更是公司持续增长及规模化盈利能力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有力证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01

归创通桥

成高值耗材“摘B”第一股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归创通桥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48.3%;净利润突破1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近期,归创通桥还宣布拟实施上市后首次现金分红,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达人民币3247万元(含税),并继续推进H股回购计划,将回购股份的最高金额提升至港币6.5亿元。

据了解,自2021年上市以来,归创通桥在产品管线布局及商业化拓展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把握集采机遇,推动营收规模增长和运营效率提升,最终实现规模化盈利。


截至目前,归创通桥已建立66款产品管线,其中47款产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营销网络覆盖国内超过3000家医院。在2024年举行的多轮省级及国家集采中,公司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核心产品均成功中标。


与此同时,归创通桥加速全球化布局。2024年,其海外业务增长迅猛,实现营业收入2258万元,近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7%。目前已有20款产品在24个国家及地区实现商业化,产品覆盖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阿联酋等欧洲、南美及中东国家及地区。


归创通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中博士表示:“此次成功‘摘B’对公司而言意义非凡,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为生命恒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产品创新和高效运营的综合竞争优势,在行业变革中实现长期稳健发展,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且可负担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和解决方案,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02

港股18A高值耗材赛道竞争白热化


资料显示,2018 年 4 月,港交所正式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 18A 章,允许符合条件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 IPO 上市融资。这一规则的推出,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渠道,使得众多创新型企业得以在港股市场崭露头角。


2019年12月,启明医疗作为第一家18A医疗器械企业登陆港股资本市场,随后越来越多的未盈利医疗器械企业成功赴港上市。

而随着医疗器械领域高值耗材赛道热度攀升,多家专注耗材研发的企业凭借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逐步在港股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截至2025年5月,港股18A板块中已有归创通桥、先瑞达医疗、沛嘉医疗等企业通过布局外周血管、神经介入及心脏瓣膜等细分领域,在高值耗材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据了解,此次宣布“摘B”的归创通桥,聚焦外周血管介入及神经介入耗材,其核心产品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血栓抽吸系统等,已在国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治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此外,另一家耗材企业先瑞达医疗则凭借外周药物涂层球囊(DCB)技术,成为港股18A中较早实现盈利的耗材企业。其DCB产品针对股腘动脉病变的临床优势,推动公司2021年收入大幅增长,成为行业盈利拐点的重要样本。


而在心脏瓣膜介入领域,启明医疗与心通医疗的竞争尤为激烈。启明医疗VenusA系列TAVR产品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的国产TAVR,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心通医疗的VitaFlow系列则以性价比优势加速追赶,双方在研发管线、商业化能力上的角力持续升级。


在神经介入赛道,沛嘉医疗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并举,构建起涵盖弹簧圈、血流导向装置及TAVR的“神经+心脏”双赛道布局。


03

高值耗材市场加速转型

技术驱动与政策重构行业格局


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医疗需求升级,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700亿元,国产化替代提速、集采政策深化与技术创新成为行业三大核心驱动力。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本土企业加速崛起,但进口依赖与成本控制难题仍待突破。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业内人士指出技术创新成为本土企业突围的关键。举例来看,在骨科领域,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个性化植入物制造,爱康医疗、三友医疗等企业通过定制化产品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患者康复率。心血管领域,启明医疗、沛嘉医疗等企业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TAVR)打破进口垄断,2024年国产TAVR产品国内市占率达45%。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挑战犹存。集采政策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如何通过精益生产与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成为核心命题。同时,高端耗材领域(如神经介入、电生理)仍由强生、美敦力等外资主导,国产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以填补技术空白。


由此,出海成为本土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微创医疗、沛嘉医疗等企业的TAVR产品获欧盟CE认证,堃博医疗的肺部导航系统进入美国市场,标志着中国高值耗材企业从“跟跑”向“并跑”转型。


——


当前,随着集采常态化、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推进,高值耗材行业将加速向“创新驱动、质量为先”转型。预计到2027年,国产化率超80%的细分领域将从冠脉支架扩展至骨科、外周血管等赛道。同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则需聚焦细分领域以差异化竞争求生。


有分析认为,当前高值耗材领域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技术壁垒、成本控制与商业化能力缺一不可。未来能够平衡创新与盈利的企业,将在港股18A板块中脱颖而出。


需要强调的是,截至目前港股18A板块中仍有超20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耗材赛道的崛起,无疑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样本。随着更多企业加速产品上市与商业化落地,港股18A耗材板块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对此,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更多
  • 强强联手!富士推出首个手持式超高频3D 超声设备

    2022-02-28

  • 北美首个临床订单,联影“史上最强PET/CT”安装

    2022-05-23

  • 世界首个白内障手术机器人,获3.7亿投资

    2022-07-27

  • 德国制造了世界最大医疗设备,重670吨四层楼高!

    2019-10-30

  • 北航教授亲自挂帅,中国眼科手术机器人

    2022-08-17

  • 地表最强!11.7T磁共振首张图像来了

    2021-12-19

评论

请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