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2022新上市械企盘点,联影、华大智造…

2023-01-30

  

2023-01-30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过去3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可谓十分迅猛,09年创业板推出,之后五年17家器械公司上市;18年香港18A,19年科创板推出,之后五年69家医疗器械公司上市。


随着疫情红利的逐渐消失,医疗器械未来方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也进入迷茫期,企业进入“寒冬期”。


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数量已达163家。2022年新增医疗器械上市企业22家,相较于2021年上市企业统计,总体回落37.84%。

其中,科创板为8家,主板为6家,创业板为5家,北京证券交易所为3家;港股6家。从各大板块来看,科创板成为国内械企IPO市场的主力。


01


22家上市械企,联影营收第一


据器械之家统计,2022年新增的22家械企中,20家实现盈利,其中:


  • 宁波健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为3834.6万元,期内亏损为7353万元


  • 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收为5189.90万元,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2.10亿元


此外,联影医疗在2022年前三季度中实现营收58.59亿元,同比增长25.55%,在22家公司中排名第一;华大智造以20.22亿高居净利润榜第一名。

联影医疗


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头顶“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为109.88元/股,总募资109.88亿元,成为去年科创板最大规模的一笔IPO,也是科创板开板以来仅次于中芯国际和百济神州的第三大IPO项目。发行首日,联影医疗股价涨幅超过70%,市值超1500亿元。

2022年10月,联影董事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该司在前三季度中实现了营业收入58.59亿元,同比增长25.55%较上年同期上涨 6.66%。实现归母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16.62%。


值得一提的是,22家新增械企中,联影医疗除了营收高居榜首以外,其研发投入也是第一。


数据显示,联影医疗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联影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5.79亿元、7.56亿元、9.68亿元和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6%、30.57%、28.16%和18.23%,研发费用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底,联影医疗累计向市场推出90余款产品,其中不乏多款“行业首款”,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行业首款75cm孔径的3.0T MR产品;行业首款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等。


华大智造


华大智造在2022新增械企中总营收次居联影医疗,募资金额也仅此其后,而净利润却远超联影医疗。


2022年9月,华大智造正式在国内科创板敲钟上市,并随之成为A股市场中的“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第一股”。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为87.18元/股,开盘后大涨20%,市值超400亿元。

2022年10月,华大智造发布公司2022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华大智造共实现营业收入32.90亿元,同比增长15.57%;归母净利润20.22亿元,同比增长339.85%。


与大部分械企不同的是,华大智造的境外收入高达54%。据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华大智造境外销售分别为18.76、21.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7.49%、54.31%。截至去年底,公司业务布局遍布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1300位用户,海外市场逐步扩张。


目前,在基因测序领域,Illumina、赛默飞世尔、华大智造三家所采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其中Illumina市场份额超过70%,赛默飞世尔13%,而华大智造成为唯一能向两位老牌测序仪厂商发起挑战的新赛手。


山外山


除此以外,山外山的净利润增速达到866.22%,为净利润增幅第一


2022年12月26日,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3619万股,募集资金11.69亿元,是重庆市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从全球市场来看,费森尤斯和百特公司等在血液净化设备、血液净化耗材以及血液透析医疗服务领域,均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


国内企业当中,威高血液净化、宝莱特、三鑫医疗等也已开启产品系列化布局。其中,威高血液净化在全国拥有血透中心数十家,实现了血液净化治疗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全产业链覆盖。


虽然山外山已在血透市场布局十年,与同行竞争者相比,公司业务完全集中在血透行业,过于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02


回望高山低谷

一览股海浮沉


回首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新冠反复的情况,股市在2022年经历先跌后涨、再跌再涨的反复震荡下行局面,不少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面与二级市场股价遭到“双杀”。


此次新上市的医械企业也是有人平地惊雷,有人登高跌重。

以2022年12月30日收盘价计,共有11家跌破发行价。其中苏州润迈德医疗跌幅最大,达-75.16%;另外三家IVD企业仁度生物、康为世纪和英诺特也分别下跌-35.69%、-27.64%、-8.60%。


此外,联影医疗、微创电生理、怡和嘉业以及健世科技涨幅均超50%,其中健世科技增幅达136.07%。


宁波健世科技


2022年10月10日,宁波健世科技在港交所上市,每股定价27.8港元,完成1.55亿港元融资。上市首日,健世科技的股价一度上涨至30.50港元/股,涨幅达到9.71%,总市值约为127.19亿港元。


截止至12月30日,收盘价为66.1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36.07%。是年度医械新增企业中涨幅最大的械企。

健世科技于2011年成立,致力于开发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产品。根据该公司披露的上市招股书,健世科技针对不同类型结构性心脏病的一系列治疗解决方案,共拥有10款在研产品。


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


怡和嘉业是一家呼吸健康领域医疗设备与耗材产品制造商,作为国内家用无创呼吸机及通气面罩龙头企业,怡和嘉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家用无创呼吸机、通气面罩、睡眠监测仪及高流量湿化氧疗仪等。


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成功抓住了市场机会,近5年来业绩实现高速增长。2020年,因疫情防控和治疗需要,公司双水平肺病呼吸机等相关产品需求激增。早两年营收还是1.8亿元和2.5亿元的怡和嘉业,营收一下激增至5.60亿元,同比增长117.29%;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也都分别增长487.23%、523.40%。

11月1日,顶着“无创呼吸机第一股”称号的怡和嘉业于创业板上市,首日大幅收涨141.9%。最终收于每股290元,较每股发行价119.88元高出170.12元。


截止至12月30日收盘,怡和嘉业以每股219.57元与2022告别。


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


2022年8月,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在一众微创系中,微电生理起初的市场表现并不出色,敲钟当日开盘价为15.5元,开盘就破发;收盘价为13.15元,较发行价下跌20.35%。

而后的10月,由福建牵头的电生理集中采购规则出台两周后,微电生理股价暴涨90%。


财报显示,微电生理2019、2021年盈利皆为负;到2022年前三季度,微电生理实现营业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9.71%;归母净利润270.82万元,扭亏为盈。


截至目前,微创电生理已围绕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形成了24款已取得注册证产品,在研产品管线有6款产品,其中进入临床的核心产品包括压力感知磁定位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冷冻消融系统及冷冻消融导管,预计将于2023年进行商业化。


苏州润迈德医疗


润迈德2014年成立,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先行者,主要的项目专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系统(caFFR系统)及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血管阻力指数系统(caIMR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商业化。2020年和2021年,润迈德营收分别为609.7万和8119.9万人民币。


2022年7月8日登陆港交所,公开发售获认购约6.35倍,发行价为6.24港元,截至12月30日股票为1.55港元,上市以来下跌75.16%。

虽然创新医疗器械一直备受政策支持,但面临的商业环境的不成熟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营收规模偏小,是润迈德最简单的现实问题。不过,9月底,润迈德医疗caFFR系统成功获得澳大利亚医疗用品管理局(TGA)批准,开启了海外捞金的润迈德有机会摸索出新的商业化战场。从长远看来,暂无集采风险的创新医疗,有充足的价格、市场开拓以及利润回收空间。


03


扎堆上市 原因有三


始于2021年下半年大幅度下行的医疗器械二级市场,丐版上市,反向传导一级市场,在内卷的基础上,叠加带量采购,疫情导致国内市场增长有限,出口受限等多方面因素;

尤其是在《新十条》推出后,大批核酸检测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连花清瘟、布洛芬一夜热销,短缺造成物价快速上涨;口罩、抗原检测试剂、体温计甚至是血氧仪都遭到哄抢,企业加班生产;医院呼吸科排起长龙,外科医生拿出了内科书....


随着疫情红利的逐渐消失,医疗器械未来方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也进入迷茫期,企业进入“寒冬期”。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审视未来的布局。

据医药行业投资人分析企业扎堆在下半年冲击IPO的原因有三,一是市场经历一波下行期后,随着一系列利好信息的释放,市场信心正被重塑。2021年下半年A股医药企业上市首月破发率太高,加上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反复,众多企业缺乏信心,于是在2022年上半年暂缓IPO。


二是自科创板提高医药企业的上市要求后,IPO的门槛也在变得越来越高;


三是研发型的生物医药企业急缺现金流。在暂缓半年的IPO进程后,以研发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普遍没有营收,或营收微薄,处于亏损状态,账上的现金流大多只能支撑6个月到9个月。因此需要持续融资以推动研发和临床进展。

另外,在转向7月后,港股或A股企业须披露相应时间内的财报,即要加上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而在6月则只需将财务数据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止。因此医药企业密集递交招股书,也有赶财报有效期的考虑,从而省时省力。


--


复杂多变的2022年终于翻篇了。未来,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迎来时代给予的高光?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更多
  • 强强联手!富士推出首个手持式超高频3D 超声设备

    2022-02-28

  • 强生牵手腾讯:2022年热门赛道来了

    2022-03-07

  • 加强影像布局,佳能收购DR公司

    2022-03-07

  • 北美首个临床订单,联影“史上最强PET/CT”安装

    2022-05-23

  • A轮2.1亿!强生投资!创新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来了

    2022-06-13

  • 地表最强!11.7T磁共振首张图像来了

    2021-12-19

评论

请登录后参与评论...